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边屯名郡永胜 茶马古道要津

    信息发布者:ljy2682612433
    2018-06-15 08:48:40   转载

    滇西北永胜县,位于丽江市中部,地处金沙江中游。古往今来,永胜都是云南进藏入川交通要津,史称“白国之门”“北国胜门”,如今又有东西向、南北向两条高速公路在其境内十字相交。

     

    永胜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属越嶲郡遂久县,诸葛亮“五月渡泸”改属云南郡,唐代南诏国置北方赕,宋代大理国设善巨郡,忽必烈“元跨革囊”设施州、顺州,不久包括今华坪县在内的施州改称北胜州,后升北胜府并辖永宁州和蒗渠州。“永北”和“永胜”名称,即承历史地名永宁和北胜。

    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穿行于横断山峡谷,在今玉龙县石鼓镇转向东北,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而后,江流继续奔腾南下,在今永胜县涛源镇又转向东,形成“万里长江第二湾”。长江自此东去,正所谓“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明代杨升庵吟咏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应是在今永胜涛源目见长江“东逝”有感而发。这里江流相对平缓,视野开阔,江畔盆地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金江古渡就是四川通往滇西直至缅甸等国的要津,在军事、邮驿、商贸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永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科举云南惟一状元袁嘉谷认为,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永胜。他在《五月渡泸考》中说,蜀汉武侯南征,先由越嶲,“越嶲今属蜀,古兼隶滇之永北(今永胜)”,“揆理而决之,由越嶲至益州(今滇中),必经永北金沙江,江广而郁,……揆势而决之,元世祖从中道入滇,革囊济金沙,顾祖禹所谓从越嶲渡江,未尝不师武侯之成法;揆时而决之,蜀都至永北,地望准直,约二千里,永北至益州治(今昆明),又约千里”。“侯由越嶲始渡泸,泸即永北界之金沙江无疑”。

    ❖边屯博物馆

    蒙元大军在今永胜首战告捷,史载“元兵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清代王学俭撰题清水驿《黄氏墓志》称:“元世祖革囊渡江,开辟吾郡,屯田于邑。黄氏实出蒙古,由元及今,已六百年矣。”由此可见,元代永胜也已实行少数民族为主的军屯,其中不乏汉军“军匠”定居,并在民间传承珐琅银器技艺。目前永胜珐琅银器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基础知识》中记述:“北京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之一,13世纪由云南传到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宝石蓝、孔雀蓝等蓝色珐琅釉料,因此称之为景泰蓝。

     
     

    明朝以“北国胜门”永胜为边疆重镇,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并将原驻云南府的中卫军调到北胜,担负保卫边疆、镇守地方、屯田垦殖任务,此举称为“洪武调卫”。世界伟人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即在此时到今程海南岸凤羽毛家湾屯垦,并娶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据《韶山毛氏族谱》载:“澜沧卫即今云南省永胜县,太华公携清一、清四官楚后,留在澜沧卫的清二、清三等儿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胜毛氏。” 

    ❖毛氏宗祠

    由于明代在今永胜实行“土流兼治”“府卫参设”方针,内地汉族军户大量进入永胜戍边屯垦,中原儒家文化大规模传入永胜,并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致使永胜边屯文化逐步形成。所谓边屯文化,就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域文化。永胜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便是云南边屯文化的典型代表。

    ❖毛太华

    历史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边屯文化”与“聂耳音乐”“茶马古道”“香格里拉”纳入全省重点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便应运而生。2010年6月,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成立。2011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个边屯文化博物馆——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2017年4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永胜县人民政府“边屯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



    永胜县城这座“边屯儒城”,虽在后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屡遭兵患,澜沧卫城楼、城墙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被拆毁,但它依然散发着一座边地名城应有的历史气息,存在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因子。清水古镇、期纳谷宇、文凤果园、程海蒲米、六德双河、三川翠湖等中国传统村落,历经数百年的古寺、宅院、街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内涵深厚的边屯文化意蕴。


    期纳果园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


    历史上,云南有两条最著名的古道:一条是蜀身毒道,它始于战国秦汉时期,起点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终点是身毒(今印度),因以贩运丝绸而著称,故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另一条是茶马古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其以马帮驮运茶叶为主要特征而得名。从其历史背景与地方史料、民间文学资料上看,这两条古道均与永胜有关。如蜀身毒道的灵关道,应该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华坪、永胜,渡过金沙江进入宾川、大理,跨越澜沧江,越过博南山,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抵达印度,直至中亚以及欧洲、非洲诸国。这是一条南方丝绸之路的捷径古道。

     

    2013年3月,云南省文物局选取了7处具有代表性的茶马古道路段,打包申报“云南茶马古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研究,茶马古道有望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文明古道品牌。茶马古道即云南进入西藏和川西藏区的贸易古道。由于藏区属于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所以藏族素有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是藏区过去不产茶。而在祖国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打仗都需要大量骡马,但是供不应求,而滇、川、藏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最为著名的是滇藏线。它南起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经过大理、丽江、迪庆,分别进入四川和西藏境内,再经西藏昌都、邦达、林芝到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通道。除了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形成一个密如蛛网的交通网络。永胜东接川蜀,南邻大理,北望藏区,是“滇川藏大三角”区域的交通要道。

    早在唐宋时期,永胜金江古渡便是南诏、大理入川要津。清代所建梓里古渡铁链桥,史称丽江入永之门户,滇蜀交通之孔道”。东连川康、南下大理、北上藏区的一条条茶马古道,就从永胜县城放射开去。永胜流传至今的民间叙事长诗《赶马调》,也是永胜作为茶马古道要津的一个有力佐证。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今永胜设“茶马司”以茶交换马匹。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在今永胜开辟“茶马互市”,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每年入藏普洱茶3万多担,交换骡马数千匹。北胜州城、清水驿、金江街、金官街等地,一时成为茶马古道重镇。

     

    永胜人民因为茶马古道的商贸文化交往,不但形成了传统的农历九月骡马物资交流会,还融合了源于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酥油茶和白族、彝族的烤茶,创造出了家家有的“永胜油茶”。可以说,永胜油茶还是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和产物呢!“永胜油茶家家有”,三四十万人,天天喝油茶。据《永胜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仅国营商店,每年销售茶叶量为4028.3担,折合两千多吨,即全县每天消耗茶叶6吨左右。

     

    茶马文化是边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重镇的复兴,需要一种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精神,一种开放包容、民族团结的精神,一种为达目的马不停蹄的精神,这就是茶马古道精神。如今,走进他留山,走在清水驿,走过金龙桥,……当年马帮的铃声隐约还在耳畔回荡。重温茶马古道的历史,必将唤起人们的奋斗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三川

    诚如《新纂云南通志》所言:“永胜,在西汉为遂久县地,自昔为越嶲与大理之交通孔道,其文化之发达当较早。”“边屯名郡永胜”,如日月之冉冉,展现光明前景!“茶马古道要津似星辰之烨烨,预示美好未来!

    ❖清水驿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