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坎巷里的小院
2019-11-25 09:25:09 来源:美丽永胜 转载
我的家坐落在沧阳古城,今永胜县城,属于东北街,出门不远就是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市场里,大到超市,小到菜摊,生活用品琳琅满目,特别是本地的蔬菜水果,具新鲜又质优价廉,采买方便快捷。出门,抬头是瓦蓝的天空;四周,群山怀抱;山黛水秀;白云飘飘。生活在这样的小城,无污染,是天然的大氧吧,真的是有福气。现在古镇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集市的喧嚣、商贩的叫卖声时时传到小院,小院也犹如身居闹市之中。这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叫“断桥坎巷”。关于断桥坎巷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原来断桥坎巷叫四司巷,在离四司巷一里多的南街中段,有一过街楼叫“大观楼”,明朝年间修建,只有一层。清朝顺治年间修为三层,高约15米,清康熙年间改名“觉斯楼”,俗称“钟鼓楼”。民间还流传着这样夸张的俗语:“永北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大楼修好时,要把远在三里外,大树坪北胜州府土城龙王庙里的一口铜钟,挂到觉斯楼。
此钟据《永北直隶厅志》记载:“铸自唐贞观四年。疑为唐时在大理铸造,五代或宋代由高氏移此”,“晨昏扣之,声闻百里”。俗传:此钟有雌雄二只,有一只坠入程海。此钟一口重约万余斤,口面直径140厘米,厚13厘米,上刻有“贞观六年铸”的铭文。这样重的大铜钟,在古时候没有吊车、拖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三里外的这个庞大铜钟,挂到15米高的觉斯楼呢?
听老辈人讲:当时城区居民全部出动,男人们用圆木滚至北街四司巷一石拱桥边,妇女小孩装沙袋,每户人家交一袋泥沙,堆成一里多长的斜坡,用圆木和木板,一点点滚至三层高的觉斯楼挂起来。第一次滚上去一段距离时没有控制好,大钟又返滚下来,把石拱桥压断了,后来此巷也就改成了“断桥坎巷”。可惜“钟鼓楼”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街的一场大火中被毁,铜钟破碎,只留下钟口和钟顶放在南街西侧的准提寺里,记得小时候我们还去钟口边,爬出爬进地玩耍。
我的小院就隐居在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巷里。大雨过后,小院清爽翠绿,桂花淡淡的香味在不大的小院弥漫。退休后的生活,就是每天读读书,写写字,专心研究着一日三餐,把不大的小院栽满四季花草,差不多有百十多盆,还有两棵樱桃树、两棵桂花树、一棵无花果树。
春天,院子里粉色的报春花是最早开放的,它悄悄把春的消息传送。接着樱桃花、茶花、杜鹃花也陆续开放。大门顶上的那棵粉团花(月季花)更是开得热闹,几百朵同时开放,引得路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小院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白瓷盆那一棵文竹,像一位君子,总是纹丝不乱,和那盆天天都是繁花似锦的玻璃翠相守着四季。说是玻璃翠,其实这种花很好养的,可以水里扦插,也可土里培植。它有嫩绿的叶子,透明的茎杆养到一些年头,就会有丝丝红色的纤维,看上去就像鸡血红的碧玉;粉红色的五瓣花,每天都在开放,如一朵朵红梅。它们不与名花争艳,只是默默地燃烧着一树彤云,疏影横斜,一树流霞并不张扬,宛若一位古典女子,含蓄典雅。
我最喜欢就是那棵牡丹,每年春末,它都只开一至两朵,那洁白如玉的花瓣,透明的能看到花瓣里纤细的茎丝,脉路清晰。像足球一样大小的花朵纤尘不染,没有半点瑕疵,却有一种夺人心魄的美。牡丹花是富贵花,如今它能开放在我们这样的平常百姓家,喜爱之余我更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它的美,借古人之诗颇能表达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它圣洁的美,每年都开在我的小院里。
小院不大,却阳光充足,冬天,坐在屋顶的晒台上看书喝茶;夏天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纳凉休闲,听树枝间跳上跳下的鸟儿“叽叽喳喳”。每到八月桂花飘香的日子,那些碎米粒般大小的金黄色花蕾,密密匝匝挂满树枝,在油黑澄碧的叶子间悄悄地酝酿着一场花事。突然有一天,扑鼻的香味袭来,才知道又一年的桂花开了。“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微风吹来满院都飘荡着它的香味,桂花是我们这个小镇自古以来最喜欢栽的古老花卉,有句本土歌词是这样唱的“走到十里塘,还闻着桂花香......”。桂花的香味浓郁绵长,小小的花蕊里似乎有一股魔力,将无尽的天香溢出。“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揉碎。”只是不忍花落时满地的“桂花雨”,像一床金黄的地毯,铺满一地。带着隐隐的心疼,尽量搜集飘落的花朵,放在蜂蜜里做成自制的桂花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这个小城的小院里生活着,在平淡的日子里静静地期许一场花开的绚烂,静赏一场花落的淡然。
点赞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