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简介
购物车
0

村社简介


美丽县城


近年来,永胜县以推健康县城、美丽县城、文明县城、智慧县城、幸福县城“五城共建”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公园广场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绿地绿廊结网、以环城林带为环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全力推进生态绿色县城建设,让绿意渗透进大街小巷,让鲜花融入群众生活。

4.27-5.jpg

永胜教育文化园区包括扩建的永北镇中学、新建永胜县第二幼儿园、迁建的永胜民族中学、融媒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教育文化设施及全民健身中心,占地面积950亩,是近年来永胜县对教育文化事业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

4.27-6.jpg

凤凰山位于永胜县城东南侧,占地面积约2366亩,与城区毗邻,西隔县城与西山对望,东与壶山相连,是永胜县城附近适宜登高望远的休闲胜地。

4.27-7.jpg

4.27-8.jpg


观音箐


观音箐在距永胜县城东三千米的壶山北麓,因在箐边崖壁上刻有一尊吴道子绘的观音像而闻名遐迩,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滇西北的佛教胜地。观音箐又名灵源箐,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永北直隶厅同知王子音以黄山谷“灵源大士人天眼”诗句,托请云南巡抚谭尚忠题写“灵源”二字后而得名,现谭尚忠题写“灵源”石碑置于人天阁南边石壁前。

4.27-13.jpg


4.27-14.jpg


观音箐风景区两侧峰峦叠翠,四季葱郁,寺立两峡,一水中分,流水潺潺,茂林丛竹,古木参天。箐中主寺区依山傍水殿宇林立。寺区口“慈云坊”始建于明末清初。观音阁旁东南方岩壁上,摹刻诗文举目皆是,有清末皇族书法家觉罗明图的遗墨、云南名士剑川人赵藩在永时所遗诗章等。

4.27-15.jpg

红石崖古地震遗址


明正德六年五月初六(公元1511年6月l1日),永胜发生了大地震,地震过程中山体崩塌,大量石灰溶岩涌出地表,形成不同的台阶和平台。地震裂谷两侧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谷底水流潺潺、野花芬芳,谷中飞瀑奔泻,水花四溅,十分险峻壮观,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遗址。2005年4月被国家地震局批准设立为“永胜红石崖国家级地震遗址”。

4.27-34.jpg
4.27-35.jpg

永胜红石崖地震遗址不仅具有科考研究价值,也是永胜可进行旅游开发的景观之一。2018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到此拍摄了专题片《危崖奇坝》,并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进一步提升了红石崖古地震遗址的知名度。

4.27-36.jpg

县情概况

       永胜县位于云南省西北、丽江市中部,古称“澜沧卫”,是明朝洪武调卫屯垦戍边的重镇,也是南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幅员面积4950平方公里,总人口40.42万人,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万余人。永胜历史文化深厚,地理区位重要。明朝“洪武调卫”上万中原军民戍守屯垦,中原文明与本土民族文化交融、演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边屯文化。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中,永胜属金沙江中段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和丽江、大理、泸沽湖三大著名旅游景区的结合部,是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东大门。永胜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素有“滇西粮仓”“鱼米之乡”美誉,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这里创造并保持了水稻单产世界最高记录。

 地形地貌

  永胜县地跨横断山脉和滇西北高原两个地貌单元,属三江并流的边缘地区,有江、河、湖泊、山原、盆地(坝子)、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东西两山之间有一条全长110公里,宽5—20公里的河谷盆地,包括三川坝、星湖坝、期纳坝、涛源坝和片角坝,大小盆地及河谷面积114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10%。全县最高处为东面的光茅山他尔布子峰,海拔3963.5米,最低处为新田河门口金沙江畔,海拔1056米,金沙江从县境北部的松坪乡入境,沿西部往南经大安、顺州后向东折,经涛源、片角、东风、仁和等乡镇后出境,在永胜境内有长达215公里的河段。
    位于永胜县中部的程海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系300年前与金沙江隔绝的一个内陆封闭高原深水湖泊,湖东、西、北三面环山,南北地势平坦,流域面积31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501米,南北长19公里,东西平均宽5.4公里,平均水深25.7米,最大水深35.1米,水面面积77.2平方公里,蓄水量20亿立方米。程海湖水清澈见底,南岸有三股天然硫矿温泉,北部海湾沙滩细软洁净,长达数里,是理想的天然浴场和休闲度假场所。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南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后改名成偈,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至元十七年(1280),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382),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洪武十六年(1383),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司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百户所50个,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正统六年(1441),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雍正二年(1724),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其地域、赋役、学制不变。主要官员品级则由四品降为五品。下设流官衙坪经历司、永宁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顷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总李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2年(1913),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划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华坪二县,属滇西道(一说永北属胜越观察道使管辖)。民国3年(1914)改观察使为道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民国18年(1929)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民国21年(1932)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民国23年(1934),正式批准永北更名为永胜。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
  1950年属丽江专区管辖。1958年永胜县、华坪县合并设永华县;1959年复设永胜县。1970年属丽江地区管辖,2002年底属地级丽江市管辖。1978年,全县共有15个公社,公社以下有146个大队。1985年实行公社改区,全县设永北镇和其他15个区,区以下设135个乡,5个小镇。1987年区改乡时设永北镇和其他17个乡。2005年末,全县有永北镇、金官镇、梁官镇、程海镇、期纳镇和仁和镇5个镇,片角乡、涛源乡、太极乡、东风乡、东山乡、六德乡、羊坪乡、顺州乡、大安乡、松坪乡、和光华乡13个乡。乡镇以下共有147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013年辖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三川镇、程海镇、涛源镇6个镇,片角乡、顺州乡2个乡,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乡傈僳族彝族乡、东风乡傈僳族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7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81个居民小组。139个村委会1341个村民小组。
 民族人口
   1998年,永胜县设5个镇、6个乡、7个民族乡。总人口为37368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49411人,占总人口的93.50%;非农业人口24276人,占总人口的6.50%。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137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43%。其中:傈僳族45999人,占总人口的12.31%;彝族为43991人,占总人口的11.78%;纳西族8642人,占总人口的2.31%;白族4809人,占总人口的1.29%;回族2557人,占总人口的0.68%;藏族、普米族、苗族、哈尼族、壮族、佤族、拉祜族、水族、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7717人,占总人口的2.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3人。